《宁晋泊滞洪区 15—20世纪大陆泽与宁晋泊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石超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晋泊滞洪区 15—20世纪大陆泽与宁晋泊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石超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宁晋泊滞洪区 1520世纪大陆泽与宁晋泊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石超艺)摘要:15至20世纪, 海河流域南系历史上闻名的湖泊大陆泽和宁晋泊经验了从宽广到干枯的巨大变迁。对于二泊演化的缘由, 此前学者从未做过特地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以明清时期丰富的历史文献为依据, 对影响湖泊演化的各大自然和人文因子进行了深化探讨, 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海河南系水系格局不断变迁导致湖泊水源补给发生快速变更, 是促使湖泊相应发生显著扩张与萎缩, 并最终导致湖泊消亡的干脆主要动因。此外, 来自河流的泥沙淤积, 气候的干湿改变, 人类拦水筑坝、占垦涸泊等活动加速了湖泊的演化与消涸。关键词:15至20世纪;大陆泽;宁晋泊;湖泊演
2、化海河平原南部自古就存在一片以大陆泽为中心的宽广湖群1.2。17世纪初, 湖群演化为以大陆泽、宁晋泊为主的两大湖泊, 并与海河平原北部的白洋淀、文安洼齐名, 分别称为南北二泊和东西二淀。然而在19世纪后期, 大陆泽与宁晋泊(为行文便利, 下文称“二泊”)快速走向了消亡3。湿地大面积消亡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所共知, 毋庸赘言。目前人们不惜代价爱护白洋淀, 就是因为这片湿地的存在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就大陆泽和宁晋泊而言, 由于它们干枯已久, 又因为当地经济地理区位相对偏远等缘由, 该区的水环境探讨始终不太受人重视。有关该区湖沼湿地的历史演化, 更是只有少数几位学界前辈进行过通论性的探讨或简介;
3、尤其对于近代二泊的消逝缘由, 现代学者尚未进行过深化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一般就干脆沿用古人的说法, 认为南泊消亡主要由于水源导出所致, 北泊消亡则主要因为滹沱河的泥沙淤积1.2。如今这里的水资源危机日趋严峻, 由水引发的环境问题大有波及京、津之势。人们也很难断言, 这种危机可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竣工而得到显著的改善, 这不仅因为以农村为主的该区难以承受昂扬的水价4, 也因为北调之水不行避开地将首先以满意北京等中心城市的需求为主。因此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难题仍旧须要考虑其它多种途径。为了增加有效水资源, 改善水环境,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利用洪水资源人工复原部分湿地的看法, “十一五”规
4、划也明确提出了将“雨洪资源科学利用转变”的建议, 这可能为复原宁晋泊与大陆泽地区的部分湿地供应了新的探讨契机。为了给流域水环境规划与整治供应相关的科学依据, 也为复原平原湿地这一争辩已久的论题起到肯定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还为其他类似湖泊的整治多供应一种历史的阅历和教训,笔者借助史料最为丰富的明清历史文献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包括方志、正史、一统志、舆地图、档案、实录、丛书和文集等),对明代以来该区纷繁困难的水系格局变迁及湖沼湿地的详细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化的分析和探讨3.5.6,本文正是在完成以上重要基础探讨的前提下, 对干脆影响南北二泊演化的主要因子进行综合探讨。文章探讨的基本思路是:以二泊演化的详
5、细过程为背景, 对可能影响湖沼演化的各大自然和人文因子进行深化分析, 并且依据各大因子变迁与二泊演化之间的相关关系, 推断这些因子对二泊演化的影响, 最终做出综合结论。1 15至20世纪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化过程整个历史时期, 该区以大陆泽为中心的湖沼群总体上表现为不断萎缩的演化特征1.2,但自17世纪初大陆泽渐渐解体成南、北两部分以来, 南部的大陆泽与北部的宁晋泊所经验的演化历程明显不同;大陆泽主要表现为持续萎缩;宁晋泊则经验了由小到大, 由大到小的反复过程。现将详细过程简述如下3:16世纪中期前后, 大陆泽南北长达50km左右, 东西广约15km, 形态貌似葫芦, 任县旁边的南部较宁晋旁边的
6、北部更为深广, 是湖泊的主体。从15世纪到16世纪后期, 大陆泽始终是一个南起任县、北至宁晋县的统一大湖。此后, 随着湖泊的不断萎缩, 至17世纪初大陆泽渐渐分解成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解后的南泊原本就是大陆泽的主体, 湖泊范围分明, 湖体比北泊更加深广, 因此承袭了湖泊分解前的名称, 仍称大陆泽。分解后的北泊则湖体平浅、散漫, 呈现一片河湖交织的景象, 因主要位于宁晋县内, 另称宁晋泊。然而从17世纪中叶起先, 宁晋泊急剧扩展虽然直到1700年,大陆泽仍是海河南系平原上最大的湖泊, 其次才是宁晋泊。但此后二泊地位起先发展急剧改变:大陆泽因持续快速萎缩, 至1748年南北仅约17km,东
7、西仅约6km;而宁晋泊则因持续快速扩张, 1809年时已三倍于大陆泽。到1824年,大陆泽仅仅一息尚存, 宁晋泊则已是漫漫巨浸。到18101年, 大陆泽已基本消亡。然而, 宁晋泊也发生了严峻的萎缩。1939年,宁晋泊在洪水季节纵横仅余14km, 在枯水季节已不显泊形。20世纪五六十年头, 宁晋泊就完全走向了终结。一处自先秦以来始终存在的宽广湖沼群, 至此成为历史往迹。2 影响大陆泽与宁晋泊演化的主因子分析相对低洼的湖盆和足够的水源是形成湖泊的两大基本条件, 影响湖盆形态和水源补给的各大因素一般就是影响湖泊演化的主要因子。大陆泽与宁晋泊是由古黄河与海河不断变迁造成差异积累并与太行山东麓之间共同作
8、用形成的大型凹地1.2。近500年来, 该区新构造运动虽以沉降为主, 但并不非常剧烈7,不足以对湖泊的扩张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因此, 干脆影响二泊演化的其他因子主要有径流补给、气候干湿状况、泥沙淤积以及人类沿湖占垦。以下对这些因子逐一进行深化的分析。2.1 地表径流补给2.1.1 漳河、滹沱河的迁来徙去分别和大陆泽、宁晋泊的扩展与萎缩对应关系良好径流补给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1958年以前河北平原尚未大规模兴修水库, 也未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地表径流是湖泊占肯定地位的补给来源,从现代流域格局来看, 好像只有滏阳河上游的支流能为湖泊供应地表径流补给,但在历史时期, 海河南系最源远流长、水量最
9、丰富(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海河流域水文特征资料(子牙河水系、南运输河水系(1907-11010)。石家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刊印,11012:134-261.), 同时也是变迁最常见的两条大河, 亦即南部的漳河与北部的滹沱河, 时常干涉大陆泽地区5.6.8,成为湖泊最重要的水源笔者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具体复原了滹沱河与漳河的变迁过程, 发觉从14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南部的漳河与北部的滹沱河的迁来徙去分别与南泊大陆泽和北泊宁晋泊的扩展和萎缩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1)15世纪, 滹沱河主流始终在南路, 漳河也主要行北路, 滹沱河与漳河都为湖泊供应了丰足的水源。这时, 大陆泽尚未分解
10、, 是一个南起任县、北至宁晋的统一大湖泊。(2)1517至1645年, 滹沱河长期远离湖区;15世纪后半叶, 漳河也渐渐以南流为主, 直到1573年才重新回到北路。这一时期, 湖泊发生了重大的演化, 即: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陆泽发生了南北分解, 而且分解后, 南部大陆泽湖体深广, 北部的宁晋泊湖体则相对平浅, 呈现出一片河湖交织的景象。当然, 湖泊分解发生于漳河已返回湖区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 而并非发生于滹沱河与漳河同时离开湖区的16世纪中叶, 一方面是因为湖泊萎缩相对河流离去有一个滞后的过程,另一方面还与气候的干湿改变、滏阳河上游较好的水文条件, 以及明代前期滹沱河与漳河河道泥沙含量相
11、对较低、河道变迁次数较少有关这些将在下文中具体述及。但是河流离去对湖泊萎缩的影响是显著的, 这一点还可以从大量的史料记载中干脆得到印证, 如隆庆赵州志中就记载, 由于滹沱河的北徙, 湖泊水位降低, “露出涸泊, 亦可耕种” ( (明)蔡懋昭。赵州志(卷一).地里,隆庆元年(1567年)刻本.)滹沱河与湖泊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3)1645年, 滹沱河再度南徙, 直到19世纪中叶, 它长期以南流为主。在这一时期, 宁晋泊表现为持续扩张。漳河从16101年起主流离开湖区,1706年后更是全部汇归卫运输河, 此后不再回北路, 这以后大陆泽则表现为持续萎缩, 加之清代治理南北二泊主要实行引导南泊之水泄
12、入北泊, 从北泊泄洪的方法(清)唐执玉, 李卫, 陈仪, 等(修纂).畿辅通志(卷四十五).河渠.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 使南泊的持续萎缩与北泊的持续扩张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1700年大陆泽仍大于宁晋泊, 但仅仅到1748年, 宁晋泊就已三倍于大陆泽。到19世纪二三十年头,大陆泽就只有一小片水面尚且存在, 至19世纪末则已完全干枯。(4)1850年后, 滹沱河渐渐北迁, 1868年更是全线北流, 此后与宁晋泊再无干涉。宁晋泊在19世纪二三十年头仍是茫茫巨浸, 但到18101年宁晋泊就几乎“不显泊形”( (清)孙传栻.赵州属邑志(卷一).山川.光绪二十三年(18101年)刻本.),
13、 此后不断萎缩, 至20世纪初就快速走向了消亡。(5)从1958年起先, 人们对海河流域进行了三次规模宏大的整治, 易淤、易决、易徙的滹沱河与漳河从今稳定在了单一的河道上滹沱河被固定在北路, 漳河被固定在南路, 与宁晋泊和大陆泽地区极少有涉。宁晋泊与大陆泽地区的湖沼湿地景观也不复存在, 如今更是已成水资源严峻缺乏的地区。从以上滹、漳二河的来去与南北二泊的扩缩关系来看, 虽然湖泊的演化在明代相对于二河的来去往往有肯定时间的滞后, 但到了清代, 这种对应关系就表现得极为一样了。2.1.2 溢阳河是湖泊最稳定的水源, 但入泊滏水在不断削减滏阳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 上游支流繁多, 且无一例外地流向大陆
14、泽与宁晋泊地区, 虽然它的径流量远不及滹沱河与漳河, 但河道比较稳定, 是湖泊相对稳定的水源(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海河流域水文特征资料(子牙河水系、南运输河水系(1907-11010).石家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刊印,11012:134-261.) 然而进人清代以后,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11,人们起先大量占垦地肥水美的河流岸滩, 致使河道淤塞加重, 河流生态恶化, 一些常年河流演化为季节性河流, 甚至导致河流彻底干枯。以元氏县为例:元氏县境虽小, 但在明代末年(17世纪初)南有槐河、中有猪龙河、北有北沙河。三条河流都属常年河流( 张慎学, 智挺.元氏县志(卷一).山川.崇祯十五年(1
15、642年)刻本.)。但是到了乾隆年间(18世纪), 只有槐河水经年不断, 其他两条都已成了季节性河流( 王人雄.元氏县志(卷首).舆图.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刻本.)。到民国年间(20世纪初),占全县面积非常之二的三条大河已成不毛之地( 王自尊, 李林奎,武懦衡.元氏县志.地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河流两岸尽是荒沙薄地。滏阳河上游大小支流遭遇破坏, 也使下游湖泊受到了影响。同时, 该区属浇灌农业区, 水是关乎生计的珍贵资源。明清时期, 尤其是清代, 滏阳河上下游之间经常为了抢水而争斗, 甚至发生流血冲突8。滏阳河上游为了拦水而修建的闸坝不断增加。据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初步统计
16、的结果, 仅任县、永年、南和、邢台、磁县、邯郸、鸡泽六县, 明清两代有史可查的闸坝就达90余座。由于以上缘由, 进人清代后, 非洪水季节滏阳河上游对湖泊的补给在不断削减。因此一旦滹沱河、漳河离去, 湖泊更易急剧萎缩。2.2 气候干湿改变笔者利用与湖区地理位置最为接近的邢台地区五一百零一年来旱涝等级资料作为依据9这是反映探讨区气候干湿变迁的既有探讨成果中辨别率最高的一项分析了探讨区区域旱涝气候变迁的特点(图3).从旱涝等级改变的20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 大约在1581-1618年、1636-1660年、1680-1731年经验了三次大旱期。可见, 大陆泽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分解成南北二泊与当地
17、气候长期干旱不无关系。18世纪中叶以后, 气候起先转湿, 1746-1810年是一个明显的潮湿期, 这一时段, 北部的宁晋泊不断扩张。明显,气候的干湿改变会影响湖泊的演化。但1746-1810年间属潮湿期, 南部的大陆泽却表现为不断萎缩。1870-1920年也是一个明显的潮湿期, 大陆泽与宁晋泊却同时走向消涸。至19世纪末, 南泊已经完全消逝, 北泊也所剩无几。可见, 当滹、漳的离去与气候干旱, 或滹、漳的到来与气候潮湿叠加在一起时, 大陆泽与宁晋泊的萎缩或扩张将会在短期内发生更为显著的改变, 甚至导致质的变迁。但从500年间该区气候干湿变迁与二泊演化的对应关系来看, 气候明显不是促使湖泊发生
18、巨大演化, 导致湖泊走向消涸的主要缘由。当然, 由于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改变与年际改变, 因此枯水期与丰水期的湖泊水位差别很大, 遇到连年丰水或连年少雨, 湖泊蓄水量也会发生明显的变更。如1786年, 大陆泽地区连年干旱, 湖泊水位下降, 人们开垦土地达450余顷( 1顷合6.667hm2.),而1796-1801年又遇上连年洪涝, 新开垦的地亩又快速被湖水所侵占( (清)谢昺麟, 陈智(纂),(民国)王亿年,刘书旅(续修纂).任县志(卷一).河流.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续修铅印本)也正是这种气候特征为占垦湖泊创建了客观条件, 从而加快了湖泊的淤
19、积。2.3 泥沙淤积上文已述, 滹沱河与漳河是湖泊最重要的水源, 它们的迁来与徙走对湖泊的扩张与萎缩干脆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但滹沱河与漳河历史时期始终是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的大河, 因此它们既是湖泊重要的水源又是主要的沙源, 水来沙积, 沙去水停, 这使河湖间的关系更加困难, 主要表现为三种对立冲突:首先, 滹沱河与漳河给湖泊带来丰富水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其次, 泥沙淤积抬高了湖床, 淤塞了行洪河道, 阻碍了行洪, 奎高了湖面, 从而使湖泊从表面上看起来更显宽广。再次, 一旦河流徙离, 淤高的湖床尤易出露, 成为人们争先占垦的肥沃耕地, 湖泊也就快速萎缩, 可一旦河水再次到来, 经耕作
20、过的疏松土层越易使湖床造成更严峻的淤积。正因为此, 古人大都认为滹沱河与漳河都“不行以入泊”, 并称“漳故入南泊,而穆家口塞;滹故入北泊,而滏阳路夺” (万廷阑,戈涛.献县志(卷一).舆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刻本.)甚至称“宁晋泊之淤、(滏阳)河之塞, 皆滹沱水之去来充满为之”(苏毓琦, 伊承熙, 张震科.宁晋县志(卷一).封域.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可见漳、滹泥沙对区域河湖系统造成了严峻的影响。也正因为此,此前学者干脆引用古人观点, 将宁晋泊的消亡归咎于滹沱河泥沙的淤积1.2。虽然这种结论有失偏颇, 却是有肯定道理的。综合上文的探讨分析和前人对整个历史时期河流泥沙对湖泊影
21、响的探讨成果1.2,淖沱河的泥沙对湖泊的淤积虽然不能成为后来导致湖泊消涸的干脆主要动因, 但纵观历史, 泥沙淤积无疑是导致海河平原湖群逐步萎缩和分解的极其重要的缘由之一。河流泥沙对湖泊的影响程度, 还会随着河流泥沙含量的凹凸和河道决徙的频度而改变。就明清两代而言, 随着太行山林木不断被开采11,流域水土流失日益严峻, 滹漳二河决徙频率不断上升, 它们经由湖区时对湖床的淤积程度也日益加重, 湖泊的演化进程亦不断加速:明代前期, 滹沱河与漳河变迁改道的频率较低, 滹沱河15世纪平均每38年才改道一次, 然而到了17世纪平均不到5年就会发生一次决徙4。漳河从明代后期起先变迁频率更是始终居高不下5。明
22、初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滹沱河河道主要分为两股,其中流经湖区的一股河道相当稳定,一百零一余年间有史可考的改道仅有一次, 1517年滹沱河徙离了湖区, 但直到1573年大陆泽仍是南北相连的统一湖泊。清代, 滹沱河在宁晋泊周边反复迁徙达50余次4。19世纪50年头滹沱河起先北徙, 1868年彻底离开湖区,宁晋泊在20世纪初枯水季节就已不显泊形, 其间不过半个世纪。2.4 占垦湖泊一般认为, 人类围湖造田、占垦泊地是导致湖泊快速萎缩的重要缘由。但明清时期, 二泊周边的围垦主要表现为受制于湖泊本身的扩缩。整个明代, 冀南平原人口比较稀疏, 人地关系并不惊慌, 有关占垦湖泊的史料亦比较少见。但
23、到了清代,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10, 状况起先有所不同。民国宁晋县志转载了一篇有关清代宁晋泊周边地区人们占垦宁晋泊湖岸的碑文(苏毓琦, 伊承熙, 张震科.宁晋县志(卷三).赋役.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碑文比较具体地记载了清代人们占垦湖泊的状况。内容大致如下:清初以前(17世纪中叶),由于滹沱河长期远离湖区, 宁晋泊日渐萎缩。宁晋泊“未经水占之间, 一水一麦, 地气肥美”,一些村民花重金购买了这些土地,“地价等于上”1645年,滹沱河渐渐以南流为主, 湖泊面积因而大为扩张, 并造成“环泊地亩悉为泊占”原先购地的农夫无可奈何只得“赔纳钱粮”。1671年,宁晋县因被湖水沉没而豁免的土
24、地赋额就达1281.48顷之多。此后, 滹沱河长期入泊, 农夫用重金购买的土地长期付诸波涛, 只有在湖泊水位稍有下降的时候,仍旧各自认垦自己的土地。1673年至1679年湖水稍有回落, 从前被淹的土地中有530余顷又重新被开垦出来, 可另外的710余顷仍旧被湖水淹浸, 无法耕种。因为土地已经购买, 只好登记土地界址, 希望有朝一日湖泊干枯, 再来认领。但1684年以后, 滹沱河北路淤塞,河水全部南流, 湖面反而不断扩张,此后一百零一数年始终如此。由于土地长年被湖水淹浸,农夫只好逢干旱之年, 泊水消减之时, 种些苇草, 以收薄利。但时间一长, 官府以“泊地无粮”为由, 饬令将其地产收回“以充公用
25、”,如不充为公用, 则需交纳赋税。其他人也起先抢割湖中的苇草, 致使官民之间不断引发争端。直到1800年才在一位姓廖的县令的主持下, 同意购买湖泊土地的地主们可以在不撤销其地权的条件下牵强免除赋税, 这种频年争端才算基本结束其时, 湖水浸占土地前后已长达130余年。19世纪中叶, 滹沱河起先北徙, 宁晋县的人们又起先争相抢占涸出的土地。仅1843年, 宁晋县查核新增的湖泊地亩“东西自北鱼至史家嘴广约二十余里, 南北自南鱼至素邱、东汪、鱼台、赵庄长亦有三十余里”然而由于地势低洼, 雨水又集中在夏秋两季, 新增的地亩十年九淹( 苏毓琦, 伊承熙, 张震科.宁晋县志(卷一).川泽.民国十八年(192
26、9年)石印本.), 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期冀中的收成, 当然, 这已超出了本文的探讨内容, 因此不再赘言。可见, 清代该区人们对湖泊的围垦虽然不行避开地会加剧湖泊的淤积, 但明显受到湖泊进退的制约。3 结论和探讨3.1 主要结论上文以湖泊演化的详细过程为背景, 对明清时期可能影响湖泊演化的各大因子:地表径流补给、气候干湿改变、河流泥沙淤积和人类占垦湖泊等的改变与湖泊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化详细的对比分析,依据探讨结果, 可得如下基本结论:(1)湖区周边的水系格局变迁与湖泊的演化显著相关, 尤其是滹沱河与漳河是否经过湖区分别成为宁晋泊与大陆泽扩张或萎缩的干脆主要动因。(2)湖区周边水系的水文状况
27、是影响湖泊演化的又一重大因素。滹沱河与漳河经过湖区时, 河流的高含沙量导致湖泊淤积加重, 行洪河道奎塞, 使湖泊的表面扩张与底部淤塞同时发生。明清时期, 随着滹、漳河道变迁日益频繁, 河流经由湖区时对湖泊的淤积也日益严峻。此外, 随着滏阳河上游水源被大量拦截以及河流本身的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峻的破坏, 使湖泊相对稳定的水源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在肯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湖泊的萎缩。(3)气候的干湿改变也是影响湖泊演化的重要因子之一。无论是降水的季节改变还是年际改变, 都会使湖泊发生相应的改变, 尤其是当气候潮湿与大河到来, 或气候干旱与大河离去叠加发生时, 湖泊往往简单发生质的变迁。(4)人类围湖造
28、田与开垦涸泊对湖泊演化造成了肯定的负面影响。但是,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 这种开垦活动受制于湖泊本身的扩缩, 人们只能随水退而进, 水进而退。总之, 500余年的历史过程表明, 流域水系格局的变更是影响二泊演化的确定性因素, 流域水文状况(主要包括河流泥沙含量和径流量)是影响湖泊演化的重要缘由, 气候干湿改变也对湖泊演化造成了肯定的影响。简而言之, 水源的多寡才是确定宁晋泊与大陆泽存亡的关键。因此, 如若考虑复原部分湿地, 削减流域水土流失当然重要, 但合理安排水资源应当才是其中的关键和根本所在。然而现实却是:当前滹、漳、滏的大部分水源被滞留在上游山区各大大小小的水库之中。明显这也是人们必需
29、反思的问题。3.2 探讨海河流域由于特别的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时期始终是洪涝旱碱各种水害频发的地区。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各种治水活动主要围绕防洪而进行, 却相对忽视了防旱如今流域水系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更, 上游众多水库与中游多条泄洪河道的建成, 已使流域防洪条件大为改观。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缺水冲突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由于上游水库的拦截, 历史上的巨川滹沱河与漳河常常连年断流;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已经相当严峻, 致使很多用水大户不敢在此投资设厂;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也因缺水而受到了严峻的影响等等。可
30、是,为了满意中心城市的用水需求, 该地区的缺水问题基本上很难通过增加上游来水得以缓解。因此, 只有增加有效水资源的总量才能真正意义上地缓解水资源危机, 增加河道生态用水, 填补超采的地下水, 改善区域水生态, 并且缓解京、津、冀地区的分水冲突。新的“ 十一五” 规划指出, 将来五年, 我国应当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区域统筹发展,重视洪水资源管理笔者认为这是该区改善流域水系格局, 改善流域水资源安排, 考虑洪水资源化, 甚至复原部分湿地的重要契机。当然, 无论是复原平原湿地, 还是整治流域水环境, 都须要多学科、多领域的探讨、沟通与合作本文的探讨成果只能为流域水环境规划和整治供应肯定的历史借鉴。
31、粗浅之见, 权当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学界同仁的争鸣和关注。致谢:本文得到业师邹逸麟先生、张修桂先生和满志敏先生的指导, 谨致谢忱。4 参考文献1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化出版社,11013:1101.2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第18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1017:79-83.3石超艺.明代以来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化过程.地理科学,2022,27(3):414-419.4胡润峰“南水北调”的水价如何.经济,2003(1),48-51.5石超艺.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20(3):62-73.6石超艺.明清时期漳河平原段河道变迁及其
32、与“引漳济卫”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21(3):27-35.7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等.河北平原水系密度与隐伏活动构造的关系.地理学报,2002,57(3),284-292.8王建革.河北平原水利与社会分析(1368-1949).中国农史,2000,19(2):55-65.9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难史料.北京:气象出版社,11015:113-128.10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明时期).见:葛剑雄主编, 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清时期).上海:复旦高校出版社,2001.1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6-17.12海河志编撰委员会.海河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101:93-104.作者:石超艺, 女, 11016年生, 博士。来源:湖泊科学2022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