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学创新探究(共4518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教学创新探究(共4518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计算机网络教学创新探究(共4518字)摘要:为了使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课堂教学亟待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云课堂与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结果是达到了有趣、互动与交流、高质量高效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与教师的教与学更加轻松与便捷。由此可知,基于云课堂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当前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效果及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云课堂;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创新0引言新形势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变,代表着应用型教育的领跑者职业教育,其教学发展的模式引起了许多的专家与学者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传统教
2、育为主,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附带的其他高科技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现代的职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基于云课堂的教学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本论文是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云课堂的教学模式来分析研究该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影响。1云课堂教学特点概述所谓云课堂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以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作为传递信息的纽带,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创新教学的手段,其主要由网络、云平台资源服务器及用户端这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是将教师与每个学生作为终端,采用信息化传递并储存,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3、无缝对接和互动,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云课堂可分为线上云课堂教学和线下云课堂教学,线上云课堂教学,即学生可以通过设置的账号与密码登录云课堂的资源服务系统,下载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若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惑或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在云平台资源服务器上罗列出来,线上的教师看到后可以做出详细的解答,同时云平台服务系统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搜索出相类似的参考解答过程为学生提供参考;线下云课堂教学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云平台向学生展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动画、视频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等,总之云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知识点1。传统教学特征。传统教学
4、,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为主,并配以实践教学为辅助,这一授课方式以老师为主动,而学生却变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差2。2云课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2.1云课堂课程设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引入云课堂的教学创新具体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讲义、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输入云课堂服务系统中3,通过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传输与储存,同时为学生设置账户和免费开通学习权限,学生可以在云平台上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查找除课程以外的知识点、在线与教师疑难问
5、题解答以及分享课程知识点等。云课堂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教师随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讲义内容比较清晰,进而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带来的制约与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来自主地学习,这就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目标,云课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创新,着重是以学生为中心,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2.2云课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过程2.2.1云平台服务系统建立,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云平台服务系统,具体是将教师、云平台服务系统及学生三方全方位地对接起来4,采取分工
6、实施、各尽其责的管理原则,教师负责创建班级,随时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课件、视频、讲义、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共享、课后习题答案详解以及设置学生疑难问题解答等教学资源;云平台服务系统功能就是将教师和学生上传的教学资源与疑难问题做汇总并储存,以供教师和学生浏览,同时还随时提供最新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知识信息以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和讨论;学生作为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云平台服务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来自主地学习,并将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系统中提出来,以便于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同时学生之间可在云平台系统中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2.2.2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教学质量高效化建立学习记录主要
7、是在云平台系统中设置有学生登录、教学资源浏览、评论、交流与互动等记录,有助于学生随时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在云平台系统对部分学生起到监督学习的作用。2.2.3建立互动答疑机制,优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云平台系统上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学生提交的疑难问题记录来针对性地讲解该课程的知识点,还增加课程以外的知识点来丰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引出计算机网络故障、异常及处理的具体视频案例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和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中的知识点,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些实际经验的技术技能;将实际计算机网络工程实例存在的问题拿来与学生一起分享与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
8、能力。例如研发设计一种特殊功能的可输入性电子书籍,并具备双向性检索功能,有助于解决读者在阅读中遇到的字词句问题,以便于读者查询学习,提出如何设计、设计包括哪些部分、检索功能如何实现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实际问题,更加有兴趣地进行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其在云平台系统上的学习更加轻松自如,课后学生将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交在云平台系统上,云平台自动地将这些问题统计出来,以便教师随时浏览。在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课程上,教师将这些疑难问题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展示给学生观摩,这些疑难问题即可全部得到解决并消化干净。2.2.4教学中测试,知识点实时性掌握教学中测试是最有效、最快捷、最直接的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理解
9、掌握的方法或手段,所谓教学中测试主要是指在每堂课结束前的20分钟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测试,有利于学生对本堂课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知识点。教学中测试是学生和教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知识点,还包括教学氛围、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试,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如果学生在本课堂中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掌握,到下堂课可能就会造成忘记本堂课的知识点,教学中测试有助于学生消化本课堂的知识点,也有利于课后学生在云平台系统中的知识点巩固。同时现场测试后,教师及时可以发现学生
10、答题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做错题修正并讲解,因此实施教学中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3云课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优势3.1动态教学,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可以在云课堂上搜索到教师没有讲解到的知识点,也可以依靠大数据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在某种情况下,会相互监督、相互指正在教与学中产生的错误,比如学生可以凭借云平台中大数据的优势提出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存在错误,同样学生在云平台上的互动与交流、作业及学习心得与体会,教师均可以看见,并可以给予学生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进而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爱好与兴趣。教师可以根据
11、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动态与情况,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3.2高质量、高效率的教与学云课堂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随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随时变化与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实现一种动态的统一;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讲义内容比较清晰,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带来的制约与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来自主地学习,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高。3.3教与学形成智慧课堂云课堂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
12、智慧课堂5。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既需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又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只能实现理论教学,但不能实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使得学生长期处于厌学逃课、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认可度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云课堂将计算机网络课程既满足理论又满足实践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学习和思维可视化,使得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使得教与学形成智慧课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4结论云课堂环境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带来的是有趣、互动与交流、高质量高效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效果,使得教师与广大的接受职业
13、教育的学生们的教与学更加轻松与便捷。由此看出,云课堂有助于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并对今后的职业教育产生积极效果与深远的影响,现阶段云课堂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还难以普及,需要广大专家及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普及云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当前研究云课堂课题亟待解决的难题。参考文献:1李阳,耿瑞.“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8(4):70-72.2林海伦,王元卓,贾岩涛,等.面向网络大数据的知识融合方法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7,40(1):1-27.3李丹,陈贵海,任丰原,等.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计算机学报,2014,37(2):259-274.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