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032533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 摘要:文章以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绵延”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前提、含义以及把握绵延的方式等问题。同时,文章扼要地分析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理论要旨,从而揭示柏格森哲学对怀特海思想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绵延;怀特海;过程哲学 作者简介:罗跃军,男,哲学博士,黑龙江高校外国哲学探讨所副教授,从事西方哲学史、宗教哲学探讨。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探讨规划项目“过程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探讨”,项目编号:08B011 中图分类号:B565.51 B7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0-750404-0031-07收稿

2、日期:2022-05-05 柏格森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闻名哲学家,是生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柏格森曾被其数学老师认为是最具数学家潜质的人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既痴迷于数学,也痴迷于文字;因而当他最终选择了后者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探望了他的父母以对其进行规劝”1。与此同时,他也特别熟识达尔文的进化论理论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一书恰好在他诞生那年发表。正是基于对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批判,柏格森提出了以“绵延”概念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在20世纪上半叶,其哲学思想对英美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柏格森所用语言的含混性以及绵延概念本身的一些令人难解之处,因而

3、自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兴起之后,其哲学的重要性常常被学者们所忽视。本文从“绵延”概念入手,通过解读基本前提、含义以及把握绵延的方式等阐述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一、柏格森的“绵延”概念 “绵延”概念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体系的基石,关于绵延思想的论证集中体现在时间与自由意志和创建进化论这两部著作中。在时间与自由意志:论意识的干脆材料一书中,柏格森系统地阐述了意识的状态、绵延的含义及其与自由意志的困难关系;而在创建进化论中,柏格森立足于绵延观念,对生命的进化乃至生命的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两部著作入手,看看柏格森是如何确立其绵延的观念的。 1.

4、绵延思想的前提:意识状态的强度之本质 在柏格森看来,当人们谈论感觉、激情和努力等意识状态时,通常运用可以表示增加或削减的数量词汇,比如说“感觉很热或不大热,很哀痛或不大哀痛”,或者说“一种感觉的剧烈程度可能是同类另一种感觉的二、三或四倍”,因此,人们把数量上的差异给予了纯粹内心的状态。尽管这种做法在常识看来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他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很不清晰的地方,而且牵涉到一个比平常所假定的重要得多的问题”2。因为当说一个数字或物体比另一个数字或物体大些时,所指的是它们在空间上的不相等,即后面的数字或占据较大空间的物体包含着前面的数字或占据较小空间的物体。但哲学是否也可以根据常识的观点把表示

5、大小的数量关系用于表示意识状态的强度呢? 根据柏格森的逻辑,为了回避这一难题,人们一方面区分了两种数量关系,即,广延而可测量的和剧烈而不行测量的;但另一方面又承认“对其次种数量关系可以谈论其强度上的大小”2。对此,人们要么“用引起一种感觉之客观的、可测量的缘由的多少和大小来界定那种感觉或自我的任何状态的强度”2,要么通过那些旨在用物体基本组成部分的运动来说明其可视和可感属性的机械或动力理论,从而把感觉强度上的质的差异还原为空间广延上的量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柏格森逐一分析了不同心理状态的强度之所以被误会为数量关系或广延关系的根由。 首先,诸如大喜大悲等深层的心理状态是自足的,无须涉及广延性的因

6、素,因而其强度是很简单被界定的。例如,以欲望为例,当“一个模糊欲望渐渐变为一种深刻的激情”时,其强度上的改变很简单被捕获到。起初模糊的欲望好像是与内心毫无瓜葛而完全孤立的,随着这种欲望渐渐对心灵中的其他部分产生影响乃至占据整个心灵本身时,从而变更了心灵此前对四周世界的看法。2当然,这里说的“一个对象在心灵里占了很大的地方,甚至说这个对象充溢了完全的心灵,我们的意思仅仅是:一来,这对象的影像变更了很多知觉或很多记忆的色调;二来,在这种意义上,对象充满于知觉与记忆,尽管对象自身没有呈现出来”。所以,这种动态地看待事物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反思意识把握事物的方式,因为后者“所喜爱的乃是易于用字句表达出来的

7、明晰分别,乃是像在空间所看到的一种具有清晰轮廓的东西”2。同样,快乐和悲愁的心情、审美感以及道德上的情感也都和心理上质的而非量的改变相对应。 其次,发生在意识表面上的肌肉努力的强度是不简单说明清晰的,因为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种种感觉自身是和某些物理条件有关系的,而这些条件多半对于估计强度起些作用”2。在柏格森看来,“若有任何一种现象以数量的方式,或至少以大小的方式,而干脆呈现于意识中,则无疑就是肌肉上的努力”2,所以初看起来它好像是可测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渐渐用力握拳为例,这种努力感会从手扩散到胳膊、肩膀、另一只胳膊和双腿乃至全身,所以,在其中所体验到的不是一个仅仅在数量上有了改变的单一

8、的意识状态。换言之,“我们对肌肉努力增加的意识可以还原双重知觉:一种是对很多附带感觉的知觉,另一种是对发生在这些感觉中的性质上改变的知觉”2。由此可见,无论是深层的心理状态还是意识表层的肌肉努力,“都有一种在性质上的进展,都有一种在渐渐增加并为人们所隐隐觉察到的困难性”2。只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一个名称来表示这些心理状态或努力感,才使得它们好像只有数量上的而非性质上的变更。同时,柏格森还指出,这种关于强度的说明同样也适用于深层心理状态和表层肌肉努力之间的那些状态。 最终,柏格森对跟着外因而改变的感觉的强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若想说明非广延性的感觉之内何以会出现数量关系,就须要把感觉区分为“心情性

9、感觉”和“表象性感觉”。就“心情性感觉”而言,假如它以数量的形式出现,那无非是把器官或神经的波动与感觉相对应而造成的结果。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一个是可以相互叠加的大小,另一个是不占空间的感觉。2以苦痛和欢乐为例,无论是苦痛还是欢乐,当它渐渐从身体的某一部分渗透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时,都好像一首交响曲。正如在交响曲中,不是一种乐器的声音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多的乐器渐渐发出声音一样,当苦痛和欢乐越来越强时,身体中的各种感觉也纷纷作出反应,所以,苦痛和欢乐的强度都“是一种性质,而不是一种大小”。2就“表象性感觉”来说,由于它们都或多或少会具有心情性质,而且还会在身体上引起程度不同的反应动作,

10、因而在这些感觉中性质上的差异就会被说明为数量上的差异。但事实上,无论是关于声音、冷热、压力和重量以及光的感觉,均是一连串性质上的改变,而特别识告知我们的那样是数量或大小上的加减。 从而,柏格森得出结论:在占空间的广延和不占空间的强度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因而不能用空间化的、表示大小的数量方式来言说意识中各种性质不同的状态的强度。 2. 绵延的基本含义 在探讨了意识状态的强度之后,柏格森起先干脆探讨绵延的内涵。 首先,他认为,人们关于数目的观念之所以能够形成就是由于构成数目的单位是同一的且彼此不同,即,“这种关于数目的观念意味着我们对于一堆肯定相同的部分或单位有着单纯的直觉”,而且其在空间中所占

11、的位置是不同的。例如,由50只羊所组成的羊群,一方面要去掉每只羊的个体差异而认为全部羊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还要假定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否则就无法构成一个群。换言之,假如没有对空间的直觉,我们就不会具有关于数目的观念或影像,因为“空间是心灵所用以构成数目的材料,是心灵所用以安置数目的媒介”2。 于是,柏格森区分了两种点数各种不同的东西的方式,也即两种众多性:一种是关于外界事物的点数方式,“在这种状况下,并不须要运用独创的实力或象征表示的实力就可把它们数出来;我们只要在它们被我们视察时所在的媒介自身里去想它们,起先一个一个想,后来同时一起想,就可以了”;另一种是关于意识状态的点数方式,“在

12、这种状况下,既然各项目不再呈现于空间,那我们就先天地知道:除非通过某种象征的表示,我们几乎无法数出它们”。例如,当我们听到街道上有脚步的声音时,就会把听到的持续脚步声象征性地放到空间的连续点上,并把它们并置在空间中来计算。2所以,数目的观念可以干脆用于占空间的事物,但须要凭借一种在空间的象征表示才能用于意识状态。 其次,柏格森对空间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空间要么是事物的物理性质的一个方面,也即一种关于性质的性质,要么是与事物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也即一种自存的实在。“照前种假设,空间就变为一种抽象,或说得较精确些,就变为一种抽取;空间代表某些所谓表象性感觉所具有的共同因素。照后种

13、假设,空间就变成一种实在的东西;它虽然跟感觉不属于同一类,却跟它们是同样牢固的。”2后一种观点明显是康德哲学的遗产,而且它和常识的信仰也是一样的。 但是,柏格森批判了这种把空间实在化的做法,因为它忽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换言之,“为了使感觉的同时存在能产生空间,必得要有心灵的一种动作,这动作同时顾到这些感觉并把它们并置起来”假如接着探究这种心灵的动作究竟是什么,那么它就是“对一种空洞的同质媒介的直觉,或者准确地说,是关于一种空洞的同质媒介的观念”2。因此,“空间就是那种能使我们对一堆同时发生的同一感觉作出彼此区分的东西;它就是跟有关性质的辨别原则不同的另一种辨别原则,所以,空间是没有性质的实在”

14、2。同时,柏格森也不同意前一种观点,因为在假定抽象或抽取的官能时,就会认为在概念或其符号之间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和一种外化,这恰恰预设了“对一种同质媒介的直觉”。 柏格森在此处区分了两种实在:一种是异质性的实在,即种种感觉性质;另一种就是同质性的实在,即空间。“很明显,正是由于人类理智设想出后者,所以才使我们能够运用明确的区分去计算、抽象,甚至是言说。”2 再次,以这种同质化的空间为基础,柏格森对“纯粹的绵延”与“同质的绵延”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所谓“纯粹的绵延”就是异质性的意识状态的纯粹持续,是“一种连续性的、或性质式的、但跟数目丝毫不相像的众多性”2。换言之,“纯粹的绵延只不过是一系列接连出现

15、的性质上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没有清晰的界限,没有在彼此的关系中外化它们自身的倾向,也与数目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纯粹的异质性”2。所谓“同质的绵延”就是以空间作为同质媒介来表象时间,并运用这种同质的时间作为媒介来言说意识状态,即,根据数量式的、非连续性的方式把完全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意识状态当做彼此外在的现象来看待。 依据对绵延的这种区分,柏格森认为有两种时间、两种运动、两种自我和两种意识生活。所谓两种时间就是与纯粹绵延相对应的纯粹时间和空间化了的科学时间,前者是意识干脆感知的对象,是流淌和改变的持续本身,是不行逆的和不行测量的;而后者是一种可以在空间中被计算的接连出现,即,这种先

16、后次序是在空间中被并置出来以后才被排列出来的,它是反思意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可逆的和可测量的,但这种对时间的测量恰恰是在计算的同时发生,因而,这种时间作为同质媒介不过是空间的影子罢了。所谓两种运动就是被投射到空间中的运动和纯粹绵延中发生的运动。就前者而言,“当我们确定运动是同质的并可分的之时,我们所想到的是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似乎这空间和运动自身是两个可以交换代替的项目一样”;从后者来看,“运动物体的先后位置的确占据着空间;但是这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是空间所捉摸不住的,它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并且除非是对于有意识的视察者而言,它是不存在的。这里所涉及的不是一件物体,而是一种进

17、展:就运动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经过而言,它是一种心理综合,是一种心理的和非广延的过程”。2正是依据对运动的这种区分,柏格森指出古希腊芝诺悖论的产生正是由于混淆了运动本身与运动所经过的空间。所谓两种自我就是被投置到同质空间之中的表层自我和那种真正绵延着的深层自我,前者就是通常根据同质化的空间和空间化的时间所割裂出来的一个个关于自我的影像;而后者才是真正接连出现的相互渗透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两种意识生活就是通过空间的折射而被知觉到的意识生活和被我们干脆知觉到的意识生活,前者就是把各种意识状态空间化,从而使它们变得清晰明白,并且很简单用语言说出来;而后者则“跟数量无关,是纯粹的性质,它们相互交织以至

18、于我们无法说清晰它们是一个还是多个,从这种观点来看甚至若不变更它们的本性就无法考察它们”2。 因此,只要真正复原了绵延的原来面目,无论是物理确定论,还是心理确定论,都不再把绵延与广延、接连出现与同时发生、性质与数量混淆在一起,那么那个活生生的、持续改变着的自我具有自由意志的问题就是不言而喻的。 3. 把握绵延的方式与绵延的根基 在探讨了绵延的真正含义之后,柏格森又对通常人们之所以简单误会纯粹绵延的根由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一方面,正是由于外物和语言的影响才使得我们常常把变动不居的感觉固定化,也即,为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便利性,“我们本能地倾向于把我们的种种印象凝固化,以便运用语言来表达它们”,从而导

19、致人们常常用语言所指称的感觉对象来替代处于永久改变之中的感觉。例如,当一个人童年时用某一语词来描述对某种味道的感觉,若干年后还是运用同一语词来描述那种感觉,这就是一个语言把感觉凝固化的显明例子。2另一方面,分析和推理则使得无时不在发展改变着的情感遭到歪曲,即,情感本身是其各个瞬间相互渗透的绵延,但“我们一把这些瞬间彼此分开,一把时间散布在空间之内,我们就已使这情感失去了它的生气与它的色调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对自己的情感加以分析,其实不知我们已用一系列无生气的状态替代了它;这些状态可被译成语言,每个状态是整个社会在指定状况下所得到种种印象之共同的因素和非私人性质渣滓”。例如,剧烈的恋爱和沉痛的悲伤是

20、很多难以界定清晰的情感因素的相互融合,若一旦试图以空间化的语言来分析它们时就必定会造成曲解。2 进而,柏格森指出把握绵延的真正方式不是反思意识或理智,而是直觉。当然,柏格森自己也意识到运用“直觉”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危急性,因为自谢林和叔本华等哲学家之后,“直觉”一词具有了某种反理智的含义。但他认为,他和这些哲学家关于直觉的看法完全不同。谢林等哲学家看到了理智概念的无力,于是诉诸超理智的直觉去达至永恒。但是,柏格森强调这种直觉并没有摆脱那种把时间空间化的错误,因为当说“直觉”达至永恒时,只不过是用直觉一词代替了诸如“实体”、“自我”和“理念”等术语罢了,而他所谓的直觉是要发觉纯粹的绵延,“去把握那

21、种以流淌性为本质的实在”3。 柏格森所谓的直觉包含着如下几层含义:首先,直觉意指的是“干脆的意识,一种很难与所看到的对象区分开来的景象,一种接触甚至是符合的学问”。其次,直觉是“扩展了的意识”,它能通过模糊与清楚的转换使我们知道无意识的位置和边缘,从而确定在心理学中意识与无意识共存。再次,直觉不仅是对我们自己意识的直觉,而且也是对其他人意识的直觉,因而它为探讨一般性的意识供应了途径。3复次,由于“纯粹的改变和真正的绵延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或饱含精神之物”,所以“直觉就是那种达至精神、绵延和纯粹改变的方式”。3最终,直觉的根本性内涵就是“根据直觉的方式去思索就是在绵延中的思索”,从而与理智形成显明

22、的对比:理智从静止起先去重构运动,而直觉从运动起先来看作为运动抽象瞬间的静止;理智关注的是由改变构成的事物,而直觉关注的则是作为本质的改变;理智认为创新不过是原有元素的重新排列,而直觉看到的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新颖不断发生的序列;理智作为习惯性的思想活动是简单得到的,并可以被随意地延长,而直觉是很难达到的,并且持续时间很短;理智所运用的是诸如数量、同质化等清楚的概念,而直觉所运用的则是绵延、性质上的或异质性的多样性和无意识等概念,因而具有模糊性。3 概而言之,由于直觉干脆与内在绵延相连,所以“它所抓住的不是那种被并置在一起的接连发生,而是一种内在的增长,即,过去连续地延长到已经混合在将来之中的现

23、在”3。 与此同时,柏格森认为,这种被直觉所把握的绵延之根基就是“生命冲动”。在此,他反对把生命的进化描述成炮弹从炮筒放射,而强调把生命的进程比方成一颗炮弹的碎裂,并且这些碎片会接着炸裂成更小的碎片。因而,“生命从起源起先,就是同一个冲动的持续,它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进化路途。通过一系列的增加,一些东西成长发展起来,而这些增加就是许很多多的创建”4。正是以这种由生命冲动所形成的创建进化论为基础,柏格森对机械论、目的论和达尔文的消极进化论赐予了深刻的批判,而强调生命冲动的自由创建本性。 以上我们系统地探讨了柏格森绵延思想的内涵,下面分析一下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基本内涵,并考察柏格森对怀特海思想所产生的影

24、响。 二、怀特海过程思想的要义 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是英国的数理逻辑学家、物理学家和“最宏大的形而上学哲学家”,其思想发展经验了早期的数学阶段,曾与其学生罗素合著数学原理;中期的科学哲学阶段,在伦敦执教时探讨理论物理学,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晚年的形而上学阶段,在哈佛教书时期形成了以过程观念为核心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其过程思想的含义主要体现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 从总体来看,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现实的实际存在物如何改变构成了这个现实的实际存在物的其所是;以至于对现实的实际存在物的这两种描述不是彼此无关的。它的存在是由它的改变构成的。”5也就是说,过程哲学“把世

25、界的本质理解为过程,认为世界的实在性正在于它的过程性,过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6。 详细来说,怀特海通过分析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这句名言,指出过程与流变是传统哲学史中古已有之但被遮挡了的思想,所以,阐明“万物皆流”的含义就是形而上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就须要把赫拉克利特这句名言分解开来。他指出,这句话涉及三个词语:全部、事物和流变。 首先,就流变而言,其与诸如地球、山脉、人的精神和上帝等事物的永久性相对。在怀特海看来,苏格兰基督教赞美诗作者赖特所写的一首圣诗开头两句恰好表明白这种流变与永久性的共存:“与我同住,夕阳西沉快速。”那些坚持第一句

26、话的哲学家供应了各种关于“实体”的形而上学;相反,那些坚持其次句话的哲学家则发展出了关于“流变”的形而上学。5当然,大多数哲学家并不是非此即彼地选择这两者之中的一种立场,而是在这两种立场之间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例如,柏拉图在其“不变的精神王国”中找到了那种永久性,与此同时,在其理念与可感世界的交织中发觉了流变。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是实体与属性这种逻辑区分的理论先驱;另一方面他也对“生成”这一概念作出了杰出的分析。 在这里,怀特海认为哲学史支持柏格森的批判,“它总是忽视流变,总是根据不变的范畴来分析世界”5。但他不同意柏格森对“空间化”的指责,而认为“空间化”是达到用合理的熟识语言所构建的、清晰

27、明白的哲学之最佳路径。而且,怀特海还提出,18世纪的哲学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好像已经部分地意识到“流变”具有两种形式:一是洛克所说的“某种特定存在物的真正内在构成”,怀特海称为“合生”;二是洛克所说的“恒久地消亡”,怀特海称之为“从特定存在物向特定存在物的转变”。5 其次,就事物而言,那些流变着的事物是什么呢?怀特海说:“这个最一般的术语事物或者同样可以称为实际存在物只不过意味着那些在每一合生实例中发觉其生态位的多中之一罢了。每一合生实例本身就是正在谈论着的、新的个体事物。”5换言之,假如我们对新的事物进行分析,就会发觉它就是合生,因而并没有合生和新的事物这两种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现实

28、性”就是最终“进入到详细之中”,所以,依据这种“进入详细之中”的概念进行抽象就是一种自相冲突的做法,因为“它要求我们把事物看做不是事物”。 进一步来说,“合生的实例”就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或者称之为“现实的场合”。这种“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或“现实的场合”就是世界由之构成的最终的真实存在,在其背后不行能再找到比它们更真实的存在了。虽然它们彼此之间在重要性或功能等方面有着程度上的不同,但就现实性而言,它们都是一样的。因此,“最终的事实就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物,一切均如此;而这些现实的存在物就是困难而相互依存的阅历之流”5。也就是说,“现实的场合”并不是一组完成了的事物,而是另一个合生得以形成的一种立

29、场。正是从这种转变的角度来看,“这个现实世界总是一个相对的术语,它指那种以现实场合为先决条件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新的合生的材料”5。 与此同时,怀特海指出,通过对“现实的场合”所作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把个别的不同实际存在物转变为一个详细复合物的组成部分的活动,而“感觉”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活动的。所以,“现实场合就是由感觉过程所引起的合生”。详细来说,这种感觉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反应阶段、补充阶段和实现阶段。所谓“反应阶段”就是把现实世界看做审美综合的客观材料,并完全接受这一现实世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有各种个人的感觉中心处于现实世界之中,它们彼此之间是外在的,互为先决条件,但没有进入到个人

30、的干脆阅历。所谓“补充阶段”就是把很多在前一阶段里体验为异己的感觉综合到一种审美鉴赏的统一性之中,从而生成“意欲”和“愿景”的阶段。它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审美补充阶段”和“理智补充阶段”,把身体上的感觉与概念上的感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把永恒的对象与现实关联起来,于是产生出一种带有理智活动的“现实的场合”。所谓“实现阶段”就是合生成为一种完全确定事实的阶段。它消退了一切不确定性,潜在完全成为了现实,体现了一种是或否的确定看法。5 在探讨“现实的场合”或“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时,怀特海也引入了另一个主要概念“领悟”,它可以“在其自身中复制现实的实际存在物的一般特征”,它是那种“能够展示现实的实际存在

31、物本性中最详细的要素之分析方式”5。全部“领悟”都包含着三个因素:正在领悟的主体、被领悟的材料和主体如何领悟那种材料的“主观形式”。据此,可以对“领悟”作出双重区分:一重区分是干脆对现实的实际存在物进行领悟的“身体领悟”与对“永恒对象”进行领悟的“概念领悟”;另一重区分是被称为感觉的“确定领悟”和从感觉中取消的“否定领悟”。5 再次,就全部或多而言,怀特海认为,“多”这一范畴表达的含义是“分别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观念恰恰是“存在”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因为有很多“存在”处于这种分别的多样性之中。而与“多”相对立的另一范畴“一”,不是指“整数的一”,而是指“一个特别的复合观念”,即,“一个特

32、别的实际存在物”。这两个范畴互为对方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怀特海提出联通这两个范畴的桥梁就是“创建性”,因为通过创建性原则,作为分别的宇宙的“多”变成一个作为联合的宇宙的“现实的场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创建性产生了新的事物。用怀特海的话说,“一个现实的场合是一个新的实际存在物,它不同于其所统一的多之中的任何实际存在物”5。 概而言之,过程有两类: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前者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正在获得的现实性的转变”,后者则是“各种完全实在的条件转化为确定的现实性”;“前者导致从现实向纯粹实在转变,后者导致从实在向现实的转变;前者是动力性的,后者是目的性的”。5于是,“有机体”的观念也具有双

33、重内涵:现实事物的共同体是一个未完成的、处于生成之中的有机体;每一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过程。5 三、柏格森对怀特海的影响 怀特海晚年在哈佛教书时,有人听了其讲座之后就称其为“纯粹的柏格森主义者”6。美国哲学家F. 诺斯洛普在其怀特海的科学哲学一文中更是认为,除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近代科学哲学相识论上的困难对怀特海的影响之外,其最重要的哲学理论来源就是柏格森的绵延思想。柏格森对怀特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好友卡尔来完成的,因为当怀特海在思索其科学哲学的难题时,卡尔正在撰写关于柏格森思想的著作,他们常常就法国哲学绽开探讨,从而为其晚年的形而上学思想奠定了基础。7 总的来说,在诺斯洛普看

34、来,受柏格森绵延思想的影响,怀特海强调过程和有机体的思想;受柏格森干脆的直觉思想的影响,怀特海强调感觉意识的重要性;受柏格森对空间化思维方式的批判所影响,怀特海强调干脆的“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或“现实的场合”,尽管他并不像柏格森那样完全否定空间化的思维方式。因而,“这种因素怎样说都不为过。它给怀特海的全部科学和哲学观点供应了基本的概念和学说”7。 另外,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的序言中也承认柏格森对他的影响,他说:“我也特别感谢柏格森、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反理智主义的指控中挽救他们那类思想,而这类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已经和那种指控相关联。”5 在柏格森和怀特海的理论关系上,也

35、有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维克托罗伊在怀特海哲学的发展一文中明确指出,“虽然怀特海高度评价了亚历山大的著作,也始终在关注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詹姆斯和柏格森,但我们在他的形而上学著作中无论就问题的选取还是就基本的解决方案来看,都无法找到他们所产生的影响的清晰证明”7。在罗伊看来,怀特海早期探讨的是数学中的数量问题、牛顿的自然观及其所蕴涵的身心问题和休谟主义相识论,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关注,才形成了他在1919年和1920年所著的自然学问原理和自然的概念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后来怀特海进一步探讨了物理哲学问题,并在晚年起先探讨形而上学问题。这与其说是受柏格森思想影响所致,还不如说是怀特海年轻时所喜爱的哲学

36、家柏拉图和康德变更了其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外,罗伊还对怀特海和柏格森在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时所提出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了比较,例如,过程与创建性、过去与现在的关系、生命与人类理智,从而推断怀特海并没有受到柏格森思想的影响。他甚至认为,假如对怀特海的思想越来越熟识,那么认为怀特海受柏格森影响的这种看法就越来越不行信。8 对于上述两种立场,我们不难发觉它们都过于极端。就各自的详细观点来说,通过上面分别对绵延和过程含义的解读,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柏格森认为真正的绵延在肯定意义上是不行知的,而怀特海则认为过程可以通过“合生”、“现实的场合”以及“领悟”等一系列概念加以说明。但从柏格森和怀特

37、海的思想背景和历程来看,他们诞生在19世纪50年头末至60年头初,都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都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所以,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着共同时代背景产生的相像之处。而且,从怀特海熟识绵延思想来说,柏格森对其过程哲学思想的潜在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F. COPLESTON.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IXM. Image Books,11014. 2柏格森. 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1019. 3HENRI BERGSON. The Creative Mind, trans. by Mabelle L.

38、AndisonM. New York: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1946. 4柏格森. 创建进化论,肖聿译M. 北京:华夏出版社,11019. 5ALFRED NORTH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1018. 6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7PAUL ARTHUR SCHILPP. The Philosophy of Alfred North WhiteheadM. New York:Tudor Publishing Co

39、mpany,1951. 8VICTOR LOWE. The Influence of Bergson, James and Alexander on Whitehead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 10, No. 2,1949. 责任编辑李小娟付洪泉 On the Connotation of Bergsons “Dur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cess Philosophy LUO Yue-jun (Institute of Foreign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

40、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concept of Bergson: dur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basic premise, connotation and way to understand it. It also briefly analyzes the gist of Whiteheads Process Philosophy, thus revealing the latent influence of Bergsons philosophy on Whiteheads thinking. Key words:duration; Whitehead; Process Philosophy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