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思想的基础上, 对脾胃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前辈的思想, 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亲密联系, 对脾胃的思想继承并创新, 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肯定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 从古至今, 很多医家都注意脾胃的调理, 传承古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之精要, 现代旴江医家脾胃思想蓬勃发展, 涌现出杨志一、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等医家。这些医家促进了中医教学科研临床一体化的发展, 为脾胃的学术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将对几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 1 杨志一 杨志一, 名佩贤, 江西吉安人, 业医南昌。1937年, 杨氏出版了胃病探
2、讨一书, 为胃病专著。书中较全面的阐述了胃的生理病理、发病缘由、预防治疗、饮食调护等, 并且本书还收录了从前医家治疗胃病的阅历及作者的临证明录。 1. 1 对胃病病因的相识 杨氏依据自己几十年的临证阅历, 归纳了几点胃病的病因, 其观点具有肯定的科学性, 符合实际且好用。饮食没有节制, 摄入过多。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过度摄入。心情不定, 忧思苦虑, 尤其伤脾。过多体力活动, 全身乏力, 胃之收缩因此而迟缓。缺乏运动, 消化机能随之减退, 导致消化不良。杨氏认为:“胃为人身最重要之关键, 后天之根本, 养分赖之以富, 气血赖之以生。胃气强则气血充旺, 体力健壮。胃气弱则脏腑机能均蒙其客。”作者在
3、书中, 附录了他临证胃病试验录。例如, 他在胃病逍遥囊中列举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医疗相关的单方及验方。 1. 2 强调预防, 重视养生 杨氏认为:“人既患不消化之证, 因苦不能立愈, 亟亟乞灵于药物。不知胃病从饮食不节而来, 治法当从调整饮食着手。”依据临床并联系生活, 列预防不消化之要诀, 此要诀丰富好用。宜择易消化之品, 食后使牙清洁无垢。宜食时从容, 细嚼慢咽, 切忌急咽。宜戒绝烟酒, 因其不论多寡, 皆含刺激性, 尤其是烟。宜食时不发怒, 心情平和, 不宜多想他事。宜少食生冷坚硬之品, 避开损伤胃力。宜留意身体劳动, 精神疲乏时及猛烈运动后, 皆不宜立刻进食。宜每日大便1次, 腑以通为补,
4、 攻泻涤荡之品, 需谨慎用之。宜食后广步庭园, 不做劳力之举动及用脑之事等。临睡勿食, 睡后消化之力也需休息。宜食有定时, 脾胃之力有休息复原之机会也。如远行方止, 勿马上进食。这些预防调护之道, 不仅对有胃病患者好用, 对平常人们的生活, 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 杨氏在治疗胃病的过程中, 理论上博采历代医家之长, 理论联系生活, 他提出的预防消化之要诀被当代医生所遵从。可见其脾胃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诊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 姚荷生 姚荷生, 南昌人, 精伤寒、脉理、内、妇、儿科等, 对脾胃的探讨也较为精专。姚氏认为, 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 为枢纽, 故脾脏病变, 大多与运化或统摄失职有关,
5、 主要表现为饮食、二便的异样。脾主四肢,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故其外在病变多为腹部、四肢、肌肉、口唇的变更。 2. 1 虚证 姚氏认为虚证多为中气不足与脾阴不足。脾气不足症状多见疲乏思睡,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 大便软或腹泻, 可用六君子汤类治疗。若脾气虚不统血, 则见大便下血, 牙龈出血, 女子则月经崩漏, 其色都比较暗淡, 其质都比较淡薄, 可用黄土汤类治疗。若脾虚兼挟寒湿则口淡, 甚则口冒清水, 大便溏泻, 或兼呕吐, 寒较多者, 腹痛源源不断, 喜按;湿较多者, 大便更稀, 小便不利, 脘腹闷胀等, 可用平胃散类加减治疗。脾阴不足症状, 常见大便秘结, 便出干涩, 但无坠胀灼热、
6、腹痛等苦痛, 便色近常, 或稍有青色。姚氏认为当治以润导为主, 如麻仁之类。 胃之虚证, 姚氏多分为津液素虚与虚气上逆。津液素虚者常见咽干、口燥, 时欲冷饮而所饮不多。嘈杂善饥而不能多食, 食物多喜清淡, 有时也出现胃痛, 但不反酸, 治疗以增液汤类。虚气上逆者常见中脘痞闷, 按之软而不痛, 干嗳食臭, 并不反酸与呕吐, 有的常常呃逆, 其声不高。面黄消瘦, 舌质淡红, 脉虚弦, 可选用旋覆花代赭汤加减以达降逆益气之功。 2. 2 实证 姚氏认为实证可见湿热或湿热兼淤浊以及虫食积结。湿热较为多见, 多表现腹部胀满不舒、口中粘腻, 有时觉甜, 渴不多饮或喜热饮, 不欲食, 时而呕恶。小便不利,
7、色黄或偏混浊, 大便溏而粘腻不爽或有灼热, 其色酱黄, 面色深黄垢腻。舌红、苔黄厚而浊, 脉濡数。临床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兼瘀浊者, 可见肝脾肿大, 治疗可加以赤芍、鳖甲之类。而虫食积结比较少见, 常见于小儿。 胃之实证多为燥热、湿热、寒滞所致。燥热可用白虎汤类;湿热可用藿香、佩兰、郁金、芦根、薏苡仁、滑石、茵陈、栀子、大黄之类;寒滞可用香砂平胃散和保和丸之类加以治疗2。 3 张海峰 张海峰, 业医南昌。主要学术观点是重正气, 重脾胃。他认为, 凡病以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治疗外邪疾病, 要考虑标本兼顾。治疗内伤疾病, 则要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有助于复元益气。张氏认为, 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
8、理改变, 不外是纳和化、升和降、燥和湿三对冲突改变的结果。这三对冲突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寒、热、虚、实。现将其治疗脾胃的主要观点探析如下。 3. 1 补脾开胃 张海峰教授认为胃要有所纳, 脾才能有所化。“人以胃气为本”故其临床治疗脾胃病特别注意胃气, 并依据实践提出开胃主要有两法:芳香开胃法。寒湿秽浊之气, 堵塞胃气, 使得胃不得纳, 当用芳香开胃之品化之。如四逆散加入白蔻仁、砂仁、藿香、鸡内金、谷麦芽等, 以开堵塞之气, 胃气得复, 则脾有所化。有一医案:男, 45岁。症见面色苍黄无华, 全身浮肿, 纳呆腹胀, 不思饮食, 神疲嗜睡, 四肢乏力半年, 舌质淡白、苔白滑, 脉缓弱。辨证属湿邪困脾,
9、 键运失司。治宜燥湿健脾, 芳香开胃。处方如下:砂仁和木香各10 g、生麦芽30 g、苍术12 g、白蔻仁、厚朴各6 g、甘草3 g。连服5剂后, 胃口大开, 后改用四君子汤加减善后而获效3。养阴开胃法:胃阴不足, 胃中嘈杂或有灼热感等, 张氏认为当用养阴清热之品, 如梨汁、蔗浆、石斛、麦门冬、玉竹、北沙参等。此法屡收良效。 3. 2 寒温并用 张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脾胃病每多寒热错杂, 故他在调理脾胃时常寒热并用。脾喜燥恶湿为阴土, 主升清。胃喜湿恶燥, 为阳土, 主降浊。燥与湿, 升与降, 相反相成。邪在太阴, 易从阴化寒, 脾土受抑, 清阳不升, 运化不及, 水湿下趋, 虚寒内生。脾
10、寒胃热之症在临床易同时出现, 治疗上需寒温并用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张氏喜用仲景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化裁4。张氏善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且将经方运用于现代临床游刃有余。 3. 3 补脾胃必用甘味 内经指出:“五味入胃, 甘先入脾。故甘味药品是补脾的主味。脾为阴土, 喜燥恶湿而升清;胃为阳土, 喜湿恶燥而降浊。甘有甘温柔甘凉之别, 阳不足者, 治宜甘温。阴不足者, 治宜甘凉。”张氏宗东垣思想, 善调理脾胃, 认为补脾多用甘温, 他将补中益气汤类大量运用于临床。当然并不是全部补脾都用甘温, 对于脾脏而言, 脾阳不足较脾阴不足多见, 故多用甘温。假如为脾阴不足者, 当用甘淡类药物, 常用如怀山药、扁豆
11、、薏苡仁、茯苓、芡实、莲肉等。叶天士云:“胃为阳土, 宜凉宜润。”张海峰教授调理脾胃善用甘凉, 于胃脏而言, 胃阴不足较胃阳不足多见, 临床常用甘凉之品, 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如遇胃阳虚者, 当用温阳袪寒药物5。总体说来, 张氏认为脾喜甘温, 胃喜甘凉, 并要结合患者特点, 辨证而得。 3. 4 师古不泥古, 倡衷中参西 张氏认为中医有中医的特长, 西医有西医的优点, 他提倡取长补短。西医学进行疾病诊断时, 可以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进行客观检查。在此基础上, 可以再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治疗疾病。他注意权衡诊断和选方用药, 以此可获得较满足疗效。多年来, 张氏把西医学诊断
12、的相当多的疑难疾病运用中医药来解决, 特殊是通过补益脾胃来做治疗。另外, 张氏辨证论治脾胃病时, 还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用以协调与他脏的关系。同时, 他还注意饮食的治疗, 药补不如食补, 除了服药, 调理饮食, 从而促进治疗。 总之, 张海峰教授几十年的临床阅历,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脾胃观学术思想, 且实践性强, 对后来学医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4 姚奇蔚 姚奇蔚, 主任医师, 南昌人。从医六十余年, 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颇有探讨,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阅历。 4. 1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识 姚氏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的病变。本病起先, 一般以饮食呆滞、
13、胃胀、胃痛、胸脘痞闷或灼热、嘈杂、噫气等胃的功能改变病症为主。继而由气及血, 胃络受损, 甚至阻闭, 渐渐发展为器质性损害的病理状态。姚氏认为胃为水谷之海,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以和降为顺。肺主宣肃, 肝主疏泄, 与肝肺的关系亲密。一是要肺能制肝, 肺气舒达, 肝气不郁则肝不犯胃。二是要中气不虚, 胃阴不亏, 才能布气于肺, 输津于肝。如是则肺舒肝达, 胃气和调, 气血流通, 不致阻滞生病。 综上所述, 姚氏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中虚胃弱为基础, 肺虚肝郁为主因, 胃络阻痹器质损害为结果。姚氏的思维开阔, 相识创新, 有其独到之处6。 4. 2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
14、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姚氏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多为胃阴不足, 病位在胃。胃为阳土, 喜润恶燥, 病久多寒湿化热, 燥热伤阴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唐容川说:“胃燥不能食, 食少不能化, 譬如釜中无水, 不能熟物也。”引起胃阴不足的缘由:嗜食辛辣食物或过嗜烟酒, 肝气郁结化火乘胃。临证常见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湿热等证。 4. 2. 1 胃阴不足证 临床见胃脘隐痛, 嘈杂不适, 胃纳欠佳, 口干等症状。患者常舌质红、苔黄少津, 脉细数。当治以甘凉养胃为主或佐以微酸, 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淮山、天花粉、竹茹、石斛、山楂、麦芽等。他提倡滋阴与健脾、行气、消食合用。“胃以通为
15、补”, 使动静结合, 滋而不腻, 补而不滞。 4. 2. 2 脾胃虚弱证 临床见胃脘难受, 食后尤甚, 喜温喜按, 纳呆乏力, 腹泻便溏等症状。患者常舌淡苔白, 脉缓无力。治以健脾和胃为主, 方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炒白术、砂仁、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木香、麦芽等。 4. 2. 3 脾胃湿热证 临床见胃脘满闷不适或难受不已, 嘈杂嗳气, 口臭, 纳呆, 便溏不爽。患者常舌红苔腻, 脉弦数或洪数。治以健脾和胃, 清热化湿, 方用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用薏苡仁、蔻仁、厚朴、半夏、黄连、苏梗、竹叶、茯苓、佩兰、大黄、桑叶。 姚氏认为临床不能以一方一法统治诸症, 谛视揣度,
16、 按不同病情、病性、病位, 随证分析, 敏捷用药。治疗时应留意疾病发展过程中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的现象经常存在。所以, 在治疗过程中, 温阳之剂宜温而不宜燥, 以免损伤阴液;养阴之剂不宜过于滋腻, 以免阻碍脾之运化7。 5 万友生 万友生, 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人氏。他对脾胃观学术理论进行了有力的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充溢。 5. 1 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 万氏在临床诊治时, 对脾胃的重视程度是特别突出的。生理方面, 先生强调两点。一点是“脾胃为元气之本”, 另一点是“脾升是升降运动的关键”。这些观点, 李东垣也有相关论述, 万氏的理论是对脾胃论的发挥与发展。病理方面, 万氏突出“气火关系失调”和“升
17、降运动失常”两大理论。气火关系失调是脾胃病理的一大特点, 本观点由李东垣首先揭示。万氏将其条分缕析, 使之易学易用。升降运动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特点, 先生在这里把东垣的主升与叶桂的主降结合起来, 再结合临床实际, 具有很强的好用价值8。 5. 2 脾胃为元气之本 万氏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 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比先天命门真阳更为重要。先天禀赋再足, 若没有后天脾胃的充养, 就难以维持生命。因此, 在诞生之后的生命活动中, 脾胃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在这个“小宇宙”中, 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生生不息的升降浮沉运动。而在人体内, 最重要的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
18、万氏指出脾升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此处的胃气, 就是指脾的升发之气。假如脾气不能升发, 反而下陷, 则水谷不能运化, 气血生化则无源。如此, 五脏六腑失养, 元气就会亏乏和消沉, 朝气也就不能活跃如常, 病变由生。万氏认为李东垣独重脾升之论不够全面, 他认为在人体升降浮沉的生理活动中, 脾升和胃降相辅而成。临证时, 需留意二者并重, 不行偏执;二者是一个冲突的两个方面, 只不过脾升是冲突的主要方面而已。 5. 3 阴火理论 李杲创立了阴火学说, 论及脾胃元气虚弱是阴火产生的根源, 但没有将阴火的概念诠释清晰。万友生在其基础上, 进行了继承, 并对其理论进行了
19、完善。他认为阴火是相对于阳火而言提出的病理概念。此处所谓之“火”, 是指热的现象, “阴气”是指引起该热象的性质。假如阴火的产生为寒湿阴邪外郁, 生冷饮食内遏, 这些病邪其病理性质为阴寒之邪, 但可令阳气不得宣发透达, 而使得所表现的病症为火热的病理现象, 此为阴火实证;假如阴火的产生, 由于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起居不慎、七情内结等引起外在的火热之征象, 则为阴火虚证。总体说来, 阴火是指病性为阴寒而病症为火热的病理概念9。 5. 4 继承并创新脾胃思想 万氏认为, 李东垣善治脾胃, 应是金元以前的最高水平。随着医学的发展, 到了今日, 有其不足之处, 大致有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对临床实际有肯
20、定指导意义:偏重脾胃之阳, 忽视脾胃之阴, 温补脾胃之方虽多, 滋养胃阴之法欠缺。对脏器间相互影响的相识也有不足, 只着重阐述了脾胃和肺、肾的相互影响, 而对脾胃和心、肝的相互影响则有所欠缺。他认为, 在辨证论治脾胃时, 要留意到脾胃有阴阳两方面, 要兼顾之。另外,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诊治时要全面考虑, 顾及其他四脏之间的相互影响10。万氏对脾胃观的思想在古人的基础上, 发展并进行了有效创新, 使得脾胃学术进一步发展, 更为深化。 6 小结 以上仅撷取部分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与临床阅历, 以飨读者。旴江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涌现出了数一百零一位著名于世的杰出医家。在传承古代旴江医
21、家之精要的基础上, 现代旴江医家对其学术发展进行了大量探讨。古代旴江医家脾胃观的学术思想,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现代旴江医家脾胃观学术思想, 旨在传承旴江医家精华之要, 弘扬地方医学文化特色, 以期对旴江医家阅历薪火相传, 从而推动中医学教学、医疗、科研以及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杰.杨志一胃病探讨的学术思想初探.中医文献杂志, 2001, 19:16. 2姚芷龄, 姚梅龄.姚荷生脏腑辨证论要.江西中医药, 2022, 38:5-6. 3张经生, 章耀楣, 张和平, 等. 张海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阅历简介.新中医, 11018, 20:7. 4张小萍, 严小军, 张经生, 等.
22、 中医对胃癌前期病变机理的探讨 .江西中医药, 2003, 34:1-2. 5于世伟, 于庆, 王彬, 等.张海峰先生谈补脾.中国好用医药, 2022, 4:200-201 6 李紫昕, 张伦. 名老中医邱健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阅历. 中医临床探讨, 2022, 6:110-112. 7喻玲, 徐立平, 罗晓晶.姚奇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阅历.江西中医药, 2002, 33:2. 8万兰清 .万友生学术思想简介.江西中医药, 2022, 1:12-13. 9安伟伟, 崔娜娟. 阴火本义探析 . 中医临床探讨 , 2022:8-9. 10王捷虹, 沈舒文, 刘力 , 等. 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 2022:33-34. 收稿日期:2022-10-10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