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共550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共5501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共5501字)生死观教育急诊医学论文 1急诊医学的特点急诊医学()是应社会需要和医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是研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各种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的临床医学,它涵盖了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院外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护、灾害和灾难医学、创伤及中毒医学、急诊医学管理等。急诊医学具有全科医学的性质,涵盖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技能要求较高,专长于急、危、重症以及应急能力方面。一个合格的急诊医生不但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急救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关系学、心理学和法律知识。因此,急诊医学教育必须适应急诊医学的
2、发展,突出急、危、全的特点,着重培养急救理念,同时兼顾人文、社会心理学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急诊医学科不但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救治工作,还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任务。教学的对象主要包括轮转的临床各专科医师、急诊住院医师、进修医师以及各级实习医师。由于他们知识水平不一,临床经验及社会背景不同,以致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方面均表现出参差不齐。刚进临床的医师求之欲望强,动手积极性高,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足够训练;而部分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则因知识更新滞后,陋习缠身,临床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均齐化的急诊临床医师,就必须设立专职的带教老师因材施教,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
3、案。既往的教学常注重临床技能与操作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关怀方面的引导。由于急诊患者大多罹患病症而表现出痛苦、焦虑、不安、恐惧甚至精神异常,家属也有不同程度的焦躁甚至言行失控;此外,急诊医学科还常面对患者的“生、伤、死”,患者、家属甚至部分医护人员面对“生死抉择”、“生离死别”时,往往情绪失控、茫然无助,在这样特殊教学氛围中,医学人文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常被忽略的生死观教育显得更加突出而重要。2生死观教育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性2生死观教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
4、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患者就诊时,往往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对伤痛往往顾虑重重,在诊疗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不亚于医疗技术的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医务人员不重视与病患的沟通交流,甚至过分考虑经济效益,医学人文关怀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在当今医疗领域市场化导向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往往被医院和医务人员当做“肉体物质”或“机器”,出现“重病轻人、重利轻义、重亲轻疏”的现象。在诊治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沟通交流,甚至出现未看病人,仅凭检查结果来判断、治疗的现象。医生和患者之间只有经济利益关系和权责明确的医疗关系,医学人文关怀几乎缺失。在这种关系下,医院和医生缺乏对患者医疗权利和生命、人格的尊重,
5、“以患者为中心”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切实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补课教育,尤其是通过生死观教育,使他们将“生命价值论”、“生命神圣论”等观念根植于心底;教育和引导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重视和理解,充分认识到患者首先是人,是有生命尊严和价值的人,而不仅仅看到疾病本身,从而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医护工作者尤其是急诊医学科的医护工作者,要面对患者的“生、伤、死”,其中“死亡”是常有的事,如此频繁和近距离的接近“死亡”是任何职业的工作者都无法相比的。可以说,医务工作者既是人生开始的第一个见证者,也是人生结束的最后一个送别者;他们在治疗和护理临终患者中,一
6、方面要自身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的克服不利于临终患者的不恰当态度和行为,同时还要给予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照护,并对家属进行悲伤辅导。对医护人员进行生死观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对死亡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科学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同时掌握调适处理死亡事件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临终患者的照护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担当起人类生命的指引者、守护者。此外,对医护人员进行生死观教育,也有助于他们自我调适,尤其是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大量死亡病例后能自我缓解因此而造成的心理冲击和挫败感,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2生死观教育可以让患者正确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生、老、病、
7、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病人或家属常忌讳谈论死亡,面对即将到来或突然而至的“死亡”往往出现回避、忽视、冷漠或恐慌的态度。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死亡的观念甚至被人们从头脑中驱逐出“境”:只有临终病人而没有临终者;只有逝去的病人,而没有老死者;无疾而终、自然而死已经被社会认为是不正常的、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已让人类产生了“生死的狂妄”(把正常死亡驱逐出人类视野了)。这种“狂妄”一方面造成了人们意识不到生命的脆弱,不思考死亡也不知道死亡,从而在人生当中迷失了方向,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这种“狂妄”也导
8、致了人们对死亡的无知,而一旦真正面对死亡时,往往会表现出痛苦万分、惊慌失措,直至心有不甘、无法瞑目,更不用谈“超越生死”获得“不朽”与“永生”了。由于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临终者往往无法释怀,总纠结于诸如“当今医学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自己的病就治不好呢”这种问题,甚至认为自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死亡是不应该的,死亡的伤悲也就更大了;而临终者家属也往往觉得是自己没有照护好死者,没有及时发现亲人的病痛,没有让亲人接受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师治疗,于是不管患者得到多好的治疗,只要没达到患者及家属的预期,患者不得不走向死途时,那绝对是心有不甘的,内心之愧疚和痛苦就更深;当患者死亡后,家属也往往把怒火集中投向医生
9、、医院,根本无法接受“不治身亡”这一事实,医患关系也就空前地紧张起来。因此,一定要让世人(包括医生自己)明白医生可以治“病”,但不能治“命”。“生、老、病、死”乃自然之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所谓“永生、不死”是任何医学科学都办不到的。通过对患者进行生死观教育,可使患者勇敢地正视死亡,加深对死亡的认识,使其意识到时间的有限,并逐渐接受死亡的现实,进而更加珍惜剩余的时光,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为健康和有意义,让家人、朋友及社会放心、安心。同时通过生死观教育,让患者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死观,了解医学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2生死观教育可以让患者家属以及社会正确对待生命,
10、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人是社会之子,但首先是自然之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智慧、力量和其他一切美好情感的基础,什么名利、地位、权势、金钱等,一旦生命逝去,将毫无意义。因此,要提高生命质量,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生命的神圣。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不是生命,而是善的生命,才有价值。”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显得如此弱小而单薄,极其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爱生命、怜悯生命。但不可否认,生命终有一天会结束,只是人们在接受死亡这个问题上,是泰然处之,还是焦虑恐惧。人们接受这个问题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自然之死还是因疾而终。如果我们能够把“走向死亡”看作是自
11、然的一个过程时,对死亡的接受也就能默然处之,焦虑与恐惧也就大大减轻,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之必然。但若无法正视死亡,视所有临终皆因病所致,是因自己疏忽造成,是因医学科技不发达所致,那就难以接受死亡,强烈的恐惧与痛苦就会如影随形。因为无法接受死亡,也就视之为非自然,当然也就非必然,对此不必然的结局(尤其是死亡)不甘心、不安心,于是矛头都指向“没有尽心尽责”的医院和医生这即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根源。所以,解决紧张的医患关系仅靠技术医学是不行的,必须要从人文、宗教与哲学等角度来解决,要教育和引导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而医师除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还应具备一流的人文医学素养;医院也不应
12、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还应是生死观教育的基地。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知道生命之可逝,让家属或社会明白死乃生命之自然。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世人才会理解死者应优逝、医疗有局限,和谐的医患关系才会真正建立。2生死观教育是新医学模式的内在需求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医学的目的是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使医学集科学性、艺术性、道德性于一体的本来面目充分显现。传统的医学模式在诊治过程中仅把病人当做一个生物体,而新医学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病人的生物因素,还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全面分析把握,做到身、心兼治,内、外兼顾,这就要求在医
13、学人才的培养中,必须教会医务人员既要懂得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也要懂得分析患者的心理、生活工作的因素。而生死观教育是此项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了正确的生死观,医护人员更容易对患者产生共情,更加注重与患者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真正的病因也就更容易找到。医护人员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要时刻遵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疗原则,既要运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去解除患者的病痛,也要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安慰、帮助患者,以尽量缓解、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新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接受生死观教育,也只有这样医务人员才会更尊重患者的生命,关注患者的心理,尽一切可能促进患者康复。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特性,每天都要面
14、对病患的病痛甚至死亡,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人文关怀的理念,没有正确的死亡观(尤其是优逝的意识),就会对临终病人漠然置之而没有共鸣(同情)沟通,或对临危前的处置机械傲慢而缺乏人文关怀,使病人在无望、恐惧和痛苦中死去,无法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尊重死亡。因此,对医务工作者开展生死观教育及医学人文培养是新医学模式的内在需求,必将深远影响其医护职业生涯。3生死观教育的教学方式综上所述,生死观教育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有着深刻的意义,那么如何开展生死观教育呢。首先我们要结合医疗工作明确教育的对象,要对医护人员加强生死观教育。由于医护人员常面对“生、伤、死”,特别是经常近距离接触死亡,对死亡具有良好的心理承
15、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医疗救护和临终关怀的基础;其次还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教育,尤其是临终关怀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仅局限于对医护人员进行生死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死观尤其是临终关怀的知识普及、宣传教育,使生死观教育尤其是临终关怀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了解、支持临终关怀事业。结合急诊医学科的特点,生死观教育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坚持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周期性教育。在理论学习阶段,可以让医护人员学习、了解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文化与知识,包括死亡恐惧、类型、心理、禁忌等。而在临床实践阶段则侧重于教授临终关怀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如
16、病情告知技巧、与临终病人沟通技巧、丧亲心理调适、悲伤辅导、自杀干预、器官(遗体)捐献及与死亡相关的习俗、仪式等。()坚持多学科融合教育。生死观的课题不仅涉及医学,同时涉及哲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法学、伦理学等,这就要求在开展生死观教育时,要广博开放、多学科融合贯通。()坚持生死观教育的知行相长,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育。如死亡人数较多的重大灾难发生、死亡标准界定、安乐死讨论、癌症终末期治疗的选择、临终关怀、濒死(或死亡)病例都是进行死亡教育的良好时机,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生死观教育结合特殊病例的教育形式。急诊医学科面对的患者复杂、多样,临床病例丰富,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及
17、家属面对死亡时往往持有不同的生死观,可以进行观察、思考、学习提高,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如在临床中,常可遇到自杀、意外伤害、肿瘤终末期的患者,持有不同生死观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做出医疗选择时有所不同。作者曾遇到同是肿瘤终末期的病例,有家属表示,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要维护患者的生命,不惜花费巨额医药费去维护毫无意义的生命,成就所谓的“孝道”;也有家属选择让患者有尊严的、安静的、尽量减少痛苦的“优逝”。面对不同的生死观,我们应该言传身教给低年资的医护人员以及相关的患者及家属,以达到共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总之,在生死观教育缺失的年代,加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全社会(包括很多医务人员)尚未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死观,遇到频死或死亡事件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定或表现出不理智的情感,严重影响了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医护人员不但要自己积极接受生死观教育,同时还要积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死观教育,研究生死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生死观才能深入人心,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最终实现生死观教育领域的重大突破。第 10 页 共 10 页